朱銘﹕掉棄是為了得
轉載自信報
P39 | 副刊.文化 | 圈來圈去 | By 卡夫卡 2010-06-01
闊別四年,台灣著名雕塑家朱銘重臨香江舉行個展,應畫廊「誰先覺」的邀請,把半新半舊四十五件雕塑展示於置地和交易廣場等中環心臟地帶。
七十二歲的朱銘,精神抖擻得不像個風塵僕僕的旅客。跟卡夫卡大談他的新作「人間系列—游泳」時,更是雀躍。
游泳是朱銘木雕創作的延續,是他對各樣素材特性有了深刻認識後,樂意駕馭不鏽鋼、青銅和木材。
「『太極系列』粗獷、『游泳系列』精細,材料、風格、效果和態度都截然不同。」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太極系列,朱銘把他對太極的領悟消化融和在作品中,如今的游泳系列,又是他嗜好的投射。「游泳是我生活一部分。」朱銘的作品,無論是小玩意還是大型雕塑,一直有價有市,像上周佳士得春拍,朱銘的「太極系列-進步推攔捶」就拍出1186萬元天價,對此朱銘表示與己無關。「跟藝術無關的不會去選擇,那是保護有限生命的重要職責。」朱銘曾說。
問到對香港公共雕塑的評價、拍賣市場現況,甚至展覽內容,老人果然全都答不上口,也不關心,訪問於是乎只圍繞藝術。
棄技保韻
卡記看過他的半自傳《朱銘美學觀》,感覺是一本做人處世的指南,非常實用和具啟發性。當中棒打藝術家的一句話真的假不了:「藝術家開拓不出自己的風格,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於是我問已屆古稀之年的朱銘,身體機能退化有沒有局限了他的創作?
「沒有,但我已作了部署,如果有天身體不行,我會用適合退化身體用的方法去創作,應該沒問題的。」老人言語堅定,沒半點忸怩。
朱銘當年把房子押上也要拜師楊英風,但他一直鼓吹人要把學到的技術、形式掉棄,才能把智慧和精神氣韻保留下來。
「如果不懂得丟掉,滿腦子是別人的東西,那只是雜念,只會妨礙你。如果當年我沒有忘記老師的東西,就不會有鄉土系統,要是我不忘記鄉土系列,就沒有後來的太極和人間系列。」朱老師語重心長道,學習「掉棄」這堪稱「修行」的內在轉移工程,才是他一生鑽研的大智慧。心眼如果不開,別人再如何使力,給予再多的提示,自己也醒不來。
他認為,工藝技巧是匠氣,藝術家需要內涵藝術不是學習,是修行,靈性的培養,全身心的淬煉。
朱銘的藝術生涯經歷了三個時期,強調每個時期做到不想幹的時候自然會進入新領域,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他就創作了「人間系列」。「電視一開就有新的問題出來,所以人間系列是做一百年也做不完的任務。」
灑脫豁達
他呼籲各地政府重視城市雕塑,多給機會予新晉藝術家。「不是每個人都是畢加索,應該多給未成名的人機會,好壞也沒有關係,否則再有才氣的人也沒有成功機會。」原是農村孩子的朱銘十五歲拜師李金川學習木雕,迄今其雕塑作品散落世界各地,「太極系列」分別現身於香港的中國銀行、交易廣場及中文大學,1997年更成首位非歐洲藝術家,於巴黎梵登廣場展出。1999年,已累積了一定財富的朱銘,甚至在台灣買下一片山頭,建了朱銘美術館—他的藝術王國。
「可能一天我不在,就會擴建美術館,把更多作品放進去。」朱銘總結說,沒有絲絲不捨與遺憾。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