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It's the first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I think I haven't wake up "naturally" for a long time. For weekday, of course need to wake up and work. For Saturday I need to wake up to reserve the tennis court at 7am, and I have to wake up at 8am on Saturday to play tennis. Weekend is usually full of tasks and activities and there is no chance to just do nothing at all. The CNY is an excellent holiday where I can really take a break.
Friday, February 04, 2011
Sunday, August 22, 2010
Saturday, August 07, 2010
Leaving office
GeoTagged, [N22.30117, W114.20251]
Can't remember when is the last time I leave office so early and can enjoy the sunshine. It's still not dark yet. we can go to causeway bay for sushi dinner, shop at sogo and ikea, and it's still 10:00 when arrived home.
Sunday, June 20, 2010
龍應台 如果我是香港人
[2005-07-27]
文:馬家華
龍應台蔑視台灣政制強權,又沒有台灣本地人血統;她對祖籍湖南無所認識,不好意思稱自己為湖南人;手執的不是中國護照,稱自己作中國人也不恰當。假如龍應台是香港人,她說,此時此刻,會對她的兩個孩子解釋:
「孩子,你對『中國』這東西,不要以『愛國』為由而愛國,也不要因為中國不現代、不開放、不理性而拒絕接受中國。」
「對『中國』,要放下成見,作深刻的理解、嘗試認識她。但同時,要捍衛自身文化的點滴,絕無自我矮化的必要。」
「孩子,地上蒲公英的黃花,只有幾公分的身高,但蒲公英底下,卻有又長又深的根部作支撐。蒲公英告訴我們,要認識語言背後的深厚內涵,為文化上的跨越作準備。」
在剛結束的香港書展講座上,龍應台激情地道出她的香港情。
視野因跨越而開闊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現任香港大學客席教授龍應台,穿著一襲白衣裙、高跟鞋,主持了香港書展以「視野從跨越而來:如果我是香港人」為題的講座。一如以往地,座無虛席。
「常有人問我,有沒有甚麼特別方法去看香港?」龍應台給人問多了,終找到了點蛛絲馬跡,歸納了跨越視野的五種方法。
在秋天,從楓樹底下仰頭看,通常人們只看見密麻麻的楓葉,卻忽略了葉縫中的天空;但若反過來看,天空會由原以為的「虛」變成「實」,楓葉則由「實」變「虛」。嘗試把「虛看成實」,使龍應台的目光大大開闊,寫出一篇又一篇震動人心的評論文章。
龍應台說,把「小事物放大來看」也是另一眼光。如在草原上的馬,若我們加以想像,把青草不斷「放大」,這時候,眼前只見一片茫茫叢林,而馬便成為了叢林中的怪獸。
「看大東西的局部」、「從外面觀察內部」也是跨越視野的竅門:「人的表情,可定點觀看某部分,你會有新發現;一個時鐘,不要只看鐘面上的針擺,而忘記了鐘後的齒輪與齒輪間的銜接運作。」她又叫我們嘗試「把立體的東西平面觀看」,看東西的扁平面,刪除事物的上面與下面。
「要了解一個城市、文化、國家的全貌,需要把距離拉開,如站在別人的立足點去認識自己一樣。」龍應台就是以這種眼光、視野,開放了心靈和眼光,在留港兩年間,以局外人的姿態、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與香港的距離拉開,對香港的文化生態,作出不留情面的批判。
香港無根地飄浮
在教育界,常糾纏著英語和母語之爭,對龍應台而言,這些都是欠基礎的辯論,核心問題根本未有碰上。她指出:「在香港,有些人操一口流利英語,以不懂老子、孔子、中國歷史為傲。有些則拚命學普通話,視普通話為一種工具……」
「前者不見得對英語世界的文化有所掌握,後者也欠缺完整的中國文化根底。」她比喻,當一所暗房子要些光,把一個電燈泡掛在牆上不會為房子帶來光明,因為,燈泡發亮的背後,需要整個電路系統作支持。
香港人並不完整,大多欠缺背後的電路系統。
在殖民管治時代的香港,英語是統治者的工具,香港人沒有學到英語文化的底蘊,就連自身的語言、中國文化思想也被剝奪。「香港人接受了殖民管治者民主自由的雨露,卻失去了自身文化的完整性。」香港人變得兩邊不著地,無根地飄浮。
龍應台呼籲,香港人急需「補課」,要麼成為英語世界的完全人,了解深深滲透在英語世界背後的文史哲學;要麼成為中文世界的完全人,從論語、老子、司馬遷、國史大綱讀起。
粵語是港人資產
香港人有一怪現象,他們與內地人、台灣人對話,喜歡劈頭一句便說:「對不起,我的普通話不好。」來港兩年仍未學好粵語的龍應台笑說:「該是我道歉才對哦!」她質疑,別人來到香港,不懂說粵語,為甚麼香港人要反過來賠不是?
龍應台語重心長地說:「語言是平等的。粵語文化,有其深刻動人之處,是香港最珍貴的寶藏,不應被取代,更非英語所能涵蓋。粵語是香港人的資產,不是負資產,香港人應加以珍惜。」
每當抵達香港機場,龍應台都有種回家的感覺。除台灣之外,香港是龍應台居住過的唯一華人城市。她說:「留在香港的兩年間,我作出了很多『不禮貌的批評』,但香港卻能容得下龍應台。」也許,除了粵語,「包容性」也是香港的資產。
「中環價值」存憂慮
最近,「澳門歷史城區」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久以來被忽略的澳門有了文化上的跨越。可是,香港呢?龍應台不止一次提到,以賺錢、經濟利益為目標的「中環價值」壟斷了香港的整體價值。中環價值本沒有問題,但若只為保存「中環價值」而犧牲了其它價值的時候,這便是個值得憂慮的地方。
「在鴨寮街的人與在中環的人,他們應擁有同等的地位,他們的聲音也該一樣受到重視。」
在講台上,龍應台仍是一把懂得包裝的「野火」,她善用美麗的比喻、含蓄的句子來諷刺、批評、勸諭,在她的筆下,香港人在淌血;可是,香港人卻又顯得逆來順受。
[2005-07-27]
文:馬家華
龍應台蔑視台灣政制強權,又沒有台灣本地人血統;她對祖籍湖南無所認識,不好意思稱自己為湖南人;手執的不是中國護照,稱自己作中國人也不恰當。假如龍應台是香港人,她說,此時此刻,會對她的兩個孩子解釋:
「孩子,你對『中國』這東西,不要以『愛國』為由而愛國,也不要因為中國不現代、不開放、不理性而拒絕接受中國。」
「對『中國』,要放下成見,作深刻的理解、嘗試認識她。但同時,要捍衛自身文化的點滴,絕無自我矮化的必要。」
「孩子,地上蒲公英的黃花,只有幾公分的身高,但蒲公英底下,卻有又長又深的根部作支撐。蒲公英告訴我們,要認識語言背後的深厚內涵,為文化上的跨越作準備。」
在剛結束的香港書展講座上,龍應台激情地道出她的香港情。
視野因跨越而開闊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現任香港大學客席教授龍應台,穿著一襲白衣裙、高跟鞋,主持了香港書展以「視野從跨越而來:如果我是香港人」為題的講座。一如以往地,座無虛席。
「常有人問我,有沒有甚麼特別方法去看香港?」龍應台給人問多了,終找到了點蛛絲馬跡,歸納了跨越視野的五種方法。
在秋天,從楓樹底下仰頭看,通常人們只看見密麻麻的楓葉,卻忽略了葉縫中的天空;但若反過來看,天空會由原以為的「虛」變成「實」,楓葉則由「實」變「虛」。嘗試把「虛看成實」,使龍應台的目光大大開闊,寫出一篇又一篇震動人心的評論文章。
龍應台說,把「小事物放大來看」也是另一眼光。如在草原上的馬,若我們加以想像,把青草不斷「放大」,這時候,眼前只見一片茫茫叢林,而馬便成為了叢林中的怪獸。
「看大東西的局部」、「從外面觀察內部」也是跨越視野的竅門:「人的表情,可定點觀看某部分,你會有新發現;一個時鐘,不要只看鐘面上的針擺,而忘記了鐘後的齒輪與齒輪間的銜接運作。」她又叫我們嘗試「把立體的東西平面觀看」,看東西的扁平面,刪除事物的上面與下面。
「要了解一個城市、文化、國家的全貌,需要把距離拉開,如站在別人的立足點去認識自己一樣。」龍應台就是以這種眼光、視野,開放了心靈和眼光,在留港兩年間,以局外人的姿態、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與香港的距離拉開,對香港的文化生態,作出不留情面的批判。
香港無根地飄浮
在教育界,常糾纏著英語和母語之爭,對龍應台而言,這些都是欠基礎的辯論,核心問題根本未有碰上。她指出:「在香港,有些人操一口流利英語,以不懂老子、孔子、中國歷史為傲。有些則拚命學普通話,視普通話為一種工具……」
「前者不見得對英語世界的文化有所掌握,後者也欠缺完整的中國文化根底。」她比喻,當一所暗房子要些光,把一個電燈泡掛在牆上不會為房子帶來光明,因為,燈泡發亮的背後,需要整個電路系統作支持。
香港人並不完整,大多欠缺背後的電路系統。
在殖民管治時代的香港,英語是統治者的工具,香港人沒有學到英語文化的底蘊,就連自身的語言、中國文化思想也被剝奪。「香港人接受了殖民管治者民主自由的雨露,卻失去了自身文化的完整性。」香港人變得兩邊不著地,無根地飄浮。
龍應台呼籲,香港人急需「補課」,要麼成為英語世界的完全人,了解深深滲透在英語世界背後的文史哲學;要麼成為中文世界的完全人,從論語、老子、司馬遷、國史大綱讀起。
粵語是港人資產
香港人有一怪現象,他們與內地人、台灣人對話,喜歡劈頭一句便說:「對不起,我的普通話不好。」來港兩年仍未學好粵語的龍應台笑說:「該是我道歉才對哦!」她質疑,別人來到香港,不懂說粵語,為甚麼香港人要反過來賠不是?
龍應台語重心長地說:「語言是平等的。粵語文化,有其深刻動人之處,是香港最珍貴的寶藏,不應被取代,更非英語所能涵蓋。粵語是香港人的資產,不是負資產,香港人應加以珍惜。」
每當抵達香港機場,龍應台都有種回家的感覺。除台灣之外,香港是龍應台居住過的唯一華人城市。她說:「留在香港的兩年間,我作出了很多『不禮貌的批評』,但香港卻能容得下龍應台。」也許,除了粵語,「包容性」也是香港的資產。
「中環價值」存憂慮
最近,「澳門歷史城區」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久以來被忽略的澳門有了文化上的跨越。可是,香港呢?龍應台不止一次提到,以賺錢、經濟利益為目標的「中環價值」壟斷了香港的整體價值。中環價值本沒有問題,但若只為保存「中環價值」而犧牲了其它價值的時候,這便是個值得憂慮的地方。
「在鴨寮街的人與在中環的人,他們應擁有同等的地位,他們的聲音也該一樣受到重視。」
在講台上,龍應台仍是一把懂得包裝的「野火」,她善用美麗的比喻、含蓄的句子來諷刺、批評、勸諭,在她的筆下,香港人在淌血;可是,香港人卻又顯得逆來順受。
朱銘﹕掉棄是為了得
轉載自信報
P39 | 副刊.文化 | 圈來圈去 | By 卡夫卡 2010-06-01
闊別四年,台灣著名雕塑家朱銘重臨香江舉行個展,應畫廊「誰先覺」的邀請,把半新半舊四十五件雕塑展示於置地和交易廣場等中環心臟地帶。
七十二歲的朱銘,精神抖擻得不像個風塵僕僕的旅客。跟卡夫卡大談他的新作「人間系列—游泳」時,更是雀躍。
游泳是朱銘木雕創作的延續,是他對各樣素材特性有了深刻認識後,樂意駕馭不鏽鋼、青銅和木材。
「『太極系列』粗獷、『游泳系列』精細,材料、風格、效果和態度都截然不同。」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太極系列,朱銘把他對太極的領悟消化融和在作品中,如今的游泳系列,又是他嗜好的投射。「游泳是我生活一部分。」朱銘的作品,無論是小玩意還是大型雕塑,一直有價有市,像上周佳士得春拍,朱銘的「太極系列-進步推攔捶」就拍出1186萬元天價,對此朱銘表示與己無關。「跟藝術無關的不會去選擇,那是保護有限生命的重要職責。」朱銘曾說。
問到對香港公共雕塑的評價、拍賣市場現況,甚至展覽內容,老人果然全都答不上口,也不關心,訪問於是乎只圍繞藝術。
棄技保韻
卡記看過他的半自傳《朱銘美學觀》,感覺是一本做人處世的指南,非常實用和具啟發性。當中棒打藝術家的一句話真的假不了:「藝術家開拓不出自己的風格,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於是我問已屆古稀之年的朱銘,身體機能退化有沒有局限了他的創作?
「沒有,但我已作了部署,如果有天身體不行,我會用適合退化身體用的方法去創作,應該沒問題的。」老人言語堅定,沒半點忸怩。
朱銘當年把房子押上也要拜師楊英風,但他一直鼓吹人要把學到的技術、形式掉棄,才能把智慧和精神氣韻保留下來。
「如果不懂得丟掉,滿腦子是別人的東西,那只是雜念,只會妨礙你。如果當年我沒有忘記老師的東西,就不會有鄉土系統,要是我不忘記鄉土系列,就沒有後來的太極和人間系列。」朱老師語重心長道,學習「掉棄」這堪稱「修行」的內在轉移工程,才是他一生鑽研的大智慧。心眼如果不開,別人再如何使力,給予再多的提示,自己也醒不來。
他認為,工藝技巧是匠氣,藝術家需要內涵藝術不是學習,是修行,靈性的培養,全身心的淬煉。
朱銘的藝術生涯經歷了三個時期,強調每個時期做到不想幹的時候自然會進入新領域,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他就創作了「人間系列」。「電視一開就有新的問題出來,所以人間系列是做一百年也做不完的任務。」
灑脫豁達
他呼籲各地政府重視城市雕塑,多給機會予新晉藝術家。「不是每個人都是畢加索,應該多給未成名的人機會,好壞也沒有關係,否則再有才氣的人也沒有成功機會。」原是農村孩子的朱銘十五歲拜師李金川學習木雕,迄今其雕塑作品散落世界各地,「太極系列」分別現身於香港的中國銀行、交易廣場及中文大學,1997年更成首位非歐洲藝術家,於巴黎梵登廣場展出。1999年,已累積了一定財富的朱銘,甚至在台灣買下一片山頭,建了朱銘美術館—他的藝術王國。
「可能一天我不在,就會擴建美術館,把更多作品放進去。」朱銘總結說,沒有絲絲不捨與遺憾。
轉載自信報
P39 | 副刊.文化 | 圈來圈去 | By 卡夫卡 2010-06-01
闊別四年,台灣著名雕塑家朱銘重臨香江舉行個展,應畫廊「誰先覺」的邀請,把半新半舊四十五件雕塑展示於置地和交易廣場等中環心臟地帶。
七十二歲的朱銘,精神抖擻得不像個風塵僕僕的旅客。跟卡夫卡大談他的新作「人間系列—游泳」時,更是雀躍。
游泳是朱銘木雕創作的延續,是他對各樣素材特性有了深刻認識後,樂意駕馭不鏽鋼、青銅和木材。
「『太極系列』粗獷、『游泳系列』精細,材料、風格、效果和態度都截然不同。」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太極系列,朱銘把他對太極的領悟消化融和在作品中,如今的游泳系列,又是他嗜好的投射。「游泳是我生活一部分。」朱銘的作品,無論是小玩意還是大型雕塑,一直有價有市,像上周佳士得春拍,朱銘的「太極系列-進步推攔捶」就拍出1186萬元天價,對此朱銘表示與己無關。「跟藝術無關的不會去選擇,那是保護有限生命的重要職責。」朱銘曾說。
問到對香港公共雕塑的評價、拍賣市場現況,甚至展覽內容,老人果然全都答不上口,也不關心,訪問於是乎只圍繞藝術。
棄技保韻
卡記看過他的半自傳《朱銘美學觀》,感覺是一本做人處世的指南,非常實用和具啟發性。當中棒打藝術家的一句話真的假不了:「藝術家開拓不出自己的風格,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於是我問已屆古稀之年的朱銘,身體機能退化有沒有局限了他的創作?
「沒有,但我已作了部署,如果有天身體不行,我會用適合退化身體用的方法去創作,應該沒問題的。」老人言語堅定,沒半點忸怩。
朱銘當年把房子押上也要拜師楊英風,但他一直鼓吹人要把學到的技術、形式掉棄,才能把智慧和精神氣韻保留下來。
「如果不懂得丟掉,滿腦子是別人的東西,那只是雜念,只會妨礙你。如果當年我沒有忘記老師的東西,就不會有鄉土系統,要是我不忘記鄉土系列,就沒有後來的太極和人間系列。」朱老師語重心長道,學習「掉棄」這堪稱「修行」的內在轉移工程,才是他一生鑽研的大智慧。心眼如果不開,別人再如何使力,給予再多的提示,自己也醒不來。
他認為,工藝技巧是匠氣,藝術家需要內涵藝術不是學習,是修行,靈性的培養,全身心的淬煉。
朱銘的藝術生涯經歷了三個時期,強調每個時期做到不想幹的時候自然會進入新領域,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他就創作了「人間系列」。「電視一開就有新的問題出來,所以人間系列是做一百年也做不完的任務。」
灑脫豁達
他呼籲各地政府重視城市雕塑,多給機會予新晉藝術家。「不是每個人都是畢加索,應該多給未成名的人機會,好壞也沒有關係,否則再有才氣的人也沒有成功機會。」原是農村孩子的朱銘十五歲拜師李金川學習木雕,迄今其雕塑作品散落世界各地,「太極系列」分別現身於香港的中國銀行、交易廣場及中文大學,1997年更成首位非歐洲藝術家,於巴黎梵登廣場展出。1999年,已累積了一定財富的朱銘,甚至在台灣買下一片山頭,建了朱銘美術館—他的藝術王國。
「可能一天我不在,就會擴建美術館,把更多作品放進去。」朱銘總結說,沒有絲絲不捨與遺憾。
Monday, April 05, 2010
Sunday, March 07, 2010
日常生活的幼兒教育
關於日常生活的幼兒教育,《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有很多具體建議,以下我摘
錄其中一些:
1. 小心買些甚麼。
2. 我們不用買太貴的玩具,最重要的是你跟孩子一起玩。
3. 由強記到情境學習。
4. 多逛花園。
5. 少逛商場,多留家裏。
6. 真的數東西,不是只看電視去學數東西。
7.學數學要從孩子專注的東西學起。
8. 父母不要太計較成本效益。
9. 從他的言語開始發展下去。
10. 跟着孩子的思路講。
11. 不要讓孩子看那麼多電視。
12. 讓孩子多看書。
13. 注意你在人家面前怎樣談及自己的子女。
14. 把孩子當作是一個成人看待。
15. 問問孩子有甚麼心事。
16. 跟孩子討論人家的感受。
17. 對孩子說話時小心自己的語言。
(摘錄自"天農百部)
以上的17項,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最重要的,是大家緊記這些台詞,好好演活父母的角色。
關於日常生活的幼兒教育,《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有很多具體建議,以下我摘
錄其中一些:
1. 小心買些甚麼。
2. 我們不用買太貴的玩具,最重要的是你跟孩子一起玩。
3. 由強記到情境學習。
4. 多逛花園。
5. 少逛商場,多留家裏。
6. 真的數東西,不是只看電視去學數東西。
7.學數學要從孩子專注的東西學起。
8. 父母不要太計較成本效益。
9. 從他的言語開始發展下去。
10. 跟着孩子的思路講。
11. 不要讓孩子看那麼多電視。
12. 讓孩子多看書。
13. 注意你在人家面前怎樣談及自己的子女。
14. 把孩子當作是一個成人看待。
15. 問問孩子有甚麼心事。
16. 跟孩子討論人家的感受。
17. 對孩子說話時小心自己的語言。
(摘錄自"天農百部)
以上的17項,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最重要的,是大家緊記這些台詞,好好演活父母的角色。
Sunday, February 28, 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